律师文集

律师文集

您当前的位置: 南阳刑事辩护律师 > 律师文集 > 房产建筑>正文
分享到:0

    

           多年来,我国学校多由政府举办,学校产权问题并未引起过多的重视。而举办民办教育,利用的是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因此民办学校产权的归属,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享有法人财产权。那么,法人财产权制度对保障民办学校健康快速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又该——怎样完善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      产权问题的产生和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绝大部分是由政府举办。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公办学校的法人财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学校对财产并没有完全的支配权。因此,虽然《教育法》确认了学校可以具有法人资格,但公办学校并没有真正独立的财产,更不能独立承担财产责任。因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学校产权问题一直未引起相应的重视。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对学校产权问题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学校财产问题仅规定,教育机构在存续期间,可以依法管理和使用其财产,但是不得转让或者用于担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教育机构的财产。这些规定,只规定了保证教育机构对财产的使用权,而没有涉及财产的所有权和举办者与学校的财产关系,因此,并不能解决实践中学校产权的归属问题。现实中民办学校由于产权纠纷诉诸法庭的案例有不少,而在解决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从司法中的困惑,既可以看出法律规范的不严密,也反映了民办学校产权制度的不完善。这一状况,给民办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由于举办者与学校的财产关系不明确,使得举办者使用、支配学校收入,甚至挪用学校财产进行经营性活动都没有相应的约束。   再如,由于民办学校的财产属性与产权关系不明确,直接影响一些民办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对在举办之初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产权关系,靠办学积累发展起来的民办学校,无论是继续融资发展、还是原有举办者因年龄等各种原因退出学校的管理活动,都将直接面临着如何界定学校现有财产的产权归属等问题。民办学校也难以真正建立具有稳定框架的法人治理结构。   还有我国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把民办学校推到了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前沿。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出资者对投资民办学校的前景难以建立合理的预期,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立法者显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起草过程中反复讨论、研究,而且在法律规范中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和制度创新,作出了民办学校享有法人财产权的规定。如何理解和使用“法人财产权”概念,将对民办学校财产的属性产生重要影响。

            法人财产权的权利内涵法人财产权的概念是在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提出的,目的在于描述和界定企业法人与其拥有的财产之间的法律关系。一般而言,法人财产权即可以视为法人所有。“法人所有是由作为投资者的股东通过权能转移方式而产生出来的权利,其作用并不是决定财产在法律上的最终归属,而是为了使法人作为主体能够在交易中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和责任”。法人财产权实际是规范投资者、经营者各自权利义务的一组权利的总和,其概念与制度体系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法人财产权属于产权范畴,从整体讲属于共有性质,即各共有人对共有财产共享权利,共担义务。只要共有关系存续,共有人就不能划分共有财产中各自的份额。只有当共有关系消灭、分割财产时,才能按股份获得各共有人应得的份额。   ——法人财产权产生的根源是投资者通过向公司法人投资,将原来实际拥有的现金、实物等现实产权,转化为股权,而将投入资产除终极所有权外的占有、使用、收益、转让等所有权能,转移给法人组织行使而产生的。法人据此对法人财产拥有相当于财产所有权的权利。   ——法人财产权保证法人作为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独立财产是法人设立的必要条件。法人财产权在保证法人对财产享有独立支配权利的同时,排除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其他组织、个人对法人财产的支配权。投资者不能以所有者的身份干预法人的活动和处置法人的财产,也不能直接享有法人财产的收益,只能享有股权所派生出的权利,或者通过参加法人机关的方式,参与法人的决策与管理。   ——法人财产权保证了投资主体的明确和多元化,使资产证券化、资本化,也使产权可以依法自由转让。法人财产权制度下,投资者投入公司的资本金,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等等,都必须经过评估折成股份。法人的资产数额要明确,投资主体也必须随之明确。每个投资主体都根据所持有的股份,分享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时,股权作为一种虚拟的权利,实现了证券化、资本化,保证投资者在不撤回投资,不影响法人财产稳定的前提下,可以依法自由转让投资财产的产权。   此外,法人财产权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组织形态,与公司法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在法人财产权制度下,投资者、法人承担有限责任,即投资者以投入的资产对公司承担债务责任,公司以实有的法人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明确产权关系的现实意义   根据法人财产权的权利内涵,《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民办学校对学校资产享有法人财产权的规定,从四个方面更为清晰地界定了民办学校财产的属性:   首先,明确了民办学校的财产属于共有性质。与《公司法》所规定的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同,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则包含了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等四个部分。据此,除了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外,国有资产管理者、捐赠财产管理部门以及教育公益性财产的管理机构,也可能依法成为学校财产的共有权利人。在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有关的权利人不能划分自己所有的份额,但也不能收回所投入的财产,只有在学校解散,参与清算后,才可以依据按份共有的原则,享有对剩余资产的追索权。因此,在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任何组织或个人对学校的财产都不具有所有权,也不能以任何理由加以分割。   其次,明确了民办学校对自身所有财产的独立支配权。法人财产权保证了民办学校可以不受任何外来干涉,独立享有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各项所有权权能,并在民事及其他活动中,独立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使之成为不同于仅享有对财产部分支配权的公办学校,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法人组织。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法人财产权是通过投资者权能转移而产生的权利。因此,举办者出资举办民办学校后,即将对出资财产实际的所有权,转化为一种虚拟的财产权利。按照一物一权的物权法原则,在法人财产权制度下,举办者的财产与学校财产相分离就不再是一种操作性、管理层面的制度规范,而成为权利的内在要求。据此,举办者对学校的财产没有直接的支配权,甚至不能以举办者的名义动用学校的一颗螺丝钉,而只能以参加法人机关,通过法人决策机构影响法人意思的方式,实现对学校财产的管理和支配。否则,举办者任意挪用、侵占学校收入或财产的行为,都将构成对法人财产的非法侵占,严重的则可能触犯刑律。   第四,明确了民办学校与举办者的责任属性。法人财产权的规定,意味着民办学校在财产属性上具备了与有限责任公司相类似的特征。举办者对民办学校的债务不再承担无限责任,而应当以出资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同样,民办学校也仅以自身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法人财产权的规定对民办学校解决产权问题的困扰,有相当现实的意义。但法人财产权是一组权利的总和,并且是基于比较完善的《公司法》人制度和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法律概念。而《民办教育促进法》将民办教育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其法律框架中并没有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提出对应于股权的概念。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看,举办者出资办学后获得了参与学校董事会、获得合理回报,以及对剩余财产的处分等权利,这些权利在内容上虽然与《公司法》中股权派生出的权利类似,但差别却是明显的。

            首先,法律规定的出资人可以获得合理回报属于奖励的范畴,出资人获得回报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进行,与出资者的投入额和所占的投资比例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出资人获得合理回报的权利,与股权派生出的收益权,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其次,依据法律的规定,举办者的出资财产与学校的办学积累财产,都是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的权源。因此,出资者的出资并不能如股权那样随着法人财产权的扩大而扩大,而只能限定在出资的水平上。一旦学校解散,举办者、出资人对学校积累所形成财产的剩余价值,并不享有所有权。   第三,按照法律关于学校董事会组成人选的要求,董事会并不完全由出资人或举办者控制,其中具有教学经验的人员应当占1/3以上,董事会也并不是按照出资

扫一扫关注南阳刑事辩护律师